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吴亮 三甲
吴亮 主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 肝病内科

发现“食管乳头状瘤”该怎么办?

3294人已读

最近接连有几位患者咨询“食管乳头状瘤”,大家担心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食管乳头状瘤严不严重?需不需要外科开刀治疗?治疗后会不会复发?本文简要介绍食管乳头状瘤的病因、临床表现、胃镜下特点、组织病理特征、诊断依据、常规治疗方法及预后,希望能为部分患者解惑。?

一、什么是食管乳头状瘤?

1、食管乳头状瘤是一种出现在食管的良性上皮病变,呈息肉样隆起,其组织学特征是由数量增加的鳞状细胞排列而成的指状突出组织。

2、可以发生于食管的任何位置,但大约70%的乳头状瘤发生于远端1/3食管

3、该疾病罕见,在接受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患者中其发病率为0.01%-0.45%。

Endosc esophageal papilloma-1 - UpToDate.jpg

二、食管乳头状瘤的病因有哪些?

迄今为止,食管乳头状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目前比较倾向性的一些病因包括:

1、黏膜损伤及局部炎症刺激

(1)已证实胃食管反流病、食管炎、食管裂孔疝或黏膜刺激(例如,鼻胃管留置、探条辅助性食管机械扩张等机械操作)与食管乳头状瘤的发生有关。

(2)此外,动物研究显示,苯并芘和亚硝胺类所致的腐蚀性黏膜刺激可以诱发乳头状瘤。

2、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感染

(1)一些临床研究显示HPV感染可能与食管乳头状瘤形成有关,但是不同研究机构的数据存在较大的差异。意大利的研究显示HPV存在于21%-46%的食管乳头状瘤患者中,而美国的研究则发现HPV存在于不到5%的病例中。

(2)另外有研究发现,部分食管乳头状瘤病例与HPV血清型6型和11型(这两型主要在人类口咽部和生殖道中发现)相关,提示这部分病例可能为性传播所致。

(3)HPV在食管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仍不明确。部分研究发现,一些食管鳞状细胞癌中可以检测到HPV。然而,目前仍缺乏食管HPV感染导致食管癌变的直接证据。

三、食管乳头状瘤患者有哪些临床表现

1、年龄

食管乳头状瘤最常发生于50以上患者,但是近年来随着内镜检查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检出食管乳头状瘤。

2、性别

部分研究报道显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部分研究则提示发病率在不同性别人群分布相当。尚缺乏较大规模人群统计数据结果。

3、症状

(1)大多数食管乳头状瘤病变并不直接引起症状,但较大的病变可导致吞咽困难。

(2)一般情况下,患者的症状(上腹不适、疼痛、腹胀、胸骨后烧灼感、胸闷)往往与同时伴发的其它消化系统疾病有关,例如:食管裂孔疝、反流性食管炎、消化性溃疡等。

四、食管乳头状瘤在胃镜下有哪些特点?

1、食管全程(上、中、下段)均可发生食管乳头状瘤,但多见于中下段食管。

2、呈乳头样、分叶状、球形或半球形小突起,表面颗粒样。

3、可表现为无蒂、有蒂或亚蒂。

4、色泽近似食管黏膜颜色,呈灰白色或浅粉红色,质地柔软,弹性好。

5、肿块多较小,直径为0.2cm-1.0cm,但也有报道最大直径达3.0cm的病变。

6、大多数乳头状瘤是孤立性的,但是也有报道存在超过10个病变的患者。

7、卢戈氏碘液染色后显示与正常黏膜一致的良好着色。

页面提取自-内镜诊断与鉴别诊断图谱++上消化道++第2版_王轶淳等译_2014(彩图)-1.jpg

五、如何确诊食管乳头状瘤?

1、确诊依据

典型的内镜下形态学表现+病理学证据。

2、食管乳头状瘤的病理特点

(1)表层为增生的复层鳞状上皮,有显著的角化过程,中间为血管结缔组织。

(2)鳞状上皮具有正常的细胞极性和分化,无分化不良。

六、食管乳头状瘤该怎么治疗?

1、目前无特效的药物治疗。

2、EP的治疗主要是内镜下治疗:

(1)活检钳除术:适用于直径小于0.5cm的病变。

图片3.jpg

(2)微波、射频消融术:适用于直径小于0.5cm的病变。

(3)氩离子凝固术:适用于直径小于0.5cm的病变。

氩离子+射频.jpg

(4)高频电凝电切术:适用于直径0.5cm-1.0cm的病变。

(5)内镜黏膜切除术(EMR):适用于直径大于1.0cm的病变,尤其是无蒂、宽基底病变。

EMR.jpg

七、食管乳头状瘤会癌变吗?治疗后会不会复发?

1、目前认为食管乳头状瘤是一种良性病变,临床随访尚未发现癌变病例

2、经内镜下治疗后极少复发;临床上发现多发性食管乳头状瘤治疗后部分会复发,但也可能是治疗不彻底导致的复发。总体来说,食管乳头状瘤经内镜下治疗后一般预后良好。


吴亮
吴亮 主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 肝病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