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小板竟然是肿瘤细胞转移的幕后帮凶?!
现代社会,癌症无疑是最令人恐惧的健康杀手,甚至到了谈癌色变的程度。而恶性肿瘤比良性肿瘤可怕之处,除了会往周围组织浸润,最可怕的还是会发生远处转移。癌细胞一旦在其他部位生根发芽,会不断汲取养分,发展壮大,最终引起转移器官组织的破坏功能丧失,最终致人死亡。研究癌症转移机制的课题也是数不胜数,最近一项研究发现,血小板竟然可能是癌症转移的帮凶。本文将为大家解读血小板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
恶性肿瘤的转移过程
恶性肿瘤的转移主要有三种方式:1.血行转移;2.淋巴道转移。3.局部浸润或种植转移。血行转移主要包括以下步骤:原发瘤增殖,肿瘤新生血管生长,侵袭基底膜,穿入血管进入血液循环,在血流切应力的作用下与血小板相互黏附形成癌栓从而使癌细胞逃避各种杀伤因素存活下来,黏附于血管内皮,继而分泌蛋白酶降解血管内皮下基质破坏微血管,然后肿瘤细胞穿出血管壁,在远隔部位形成转移灶。
血小板的隐藏身份
血小板在止血、血栓形成、炎症中的作用已经被人们熟知。相比之下血小板在肿瘤的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研究的较少,机制也尚未搞清。近些年的研究揭示,血小板几乎在每一个步骤中都发挥作用,其中主要原理包括:
1.进入血液的肿瘤细胞激活血小板,与血小板结合形成瘤栓,从而避免肿瘤细胞被免疫系统识别破坏。
2.血小板可以与血管内皮细胞结合,同时又与肿瘤细胞结合,搭建起肿瘤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桥梁,从而使肿瘤细胞黏附在转移位置的血管。
3.当肿瘤细胞定植后,血小板可以产生多种生物活性因子,促进肿瘤细胞生长,同时促进新生血管的生成,为肿瘤细胞的生长创造适合的微环境。
抗肿瘤治疗新的思路
基于血小板在肿瘤细胞转移过程的作用,通过抑制血小板减少肿瘤转移的研究也在开展,但其中大多数为动物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当抑制血小板或减少数量时,会延缓多种肿瘤的生长及转移的发生。
与此同时,根据血小板来检测体内肿瘤细胞的液体活检技术也在逐渐发展起来。血小板是外周血中第二丰富的细胞类型,容易在血液检测中分离和计数。并且,血小板中包含了肿瘤细胞脱落的外生物以及致癌和血管生长因子。因此,基于血小板的液体活组织检查“大有可为”,并且大量的研究已经表明血小板的数量是多种肿瘤转移的一种预测因子,血小板的功能有待我们更多的研究与探索。
深入了解肿瘤细胞转移的信号机制将帮助研究人员开发出阻断癌转移的有效药物。详细了解血小板的作用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有可能为开发出癌症转移治疗药物提供新的途径。
本文是郭晓彤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