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现精神障碍,应该心理治疗还是药物干预?
文章摘要:本文介绍了精神障碍和心理问题的涵义及区别,重点讲解了神经症性精神障碍和重性精神障碍之间的区别,以及针对不同类型的精神障碍的治疗建议。
在开展临床工作的过程中,包括病房查房以及门诊诊疗中,有患者或者患者家属前来咨询:“医生,我是有心理问题,还是有精神障碍?我是应该吃药呢还是应该心理治疗?”为了讲清楚这一点,需要明确精神障碍和心理问题的涵义。
精神障碍的涵义:精神障碍是具有诊断意义的,指个体在认知、情绪和行为方面出现异常和改变,伴有社会功能受损的异常精神状态,包括器质性和功能性精神障碍,例如:脑炎、精神分裂症、焦虑症等。
而心理问题,主要是指个体在心理方面出现了问题,例如:情绪低落、紧张焦虑、人格异常等等。相比较而言,精神障碍的涵义较心理问题更加广泛,精神障碍的症状往往更加严重,包括定向力障碍、精神病性症状等。对于普通读者,主要需要了解一下神经症性精神障碍和重性精神障碍之间的区别,因为心理问题往往会较多的出现在神经症性障碍。
重性精神障碍包括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和抑郁症等疾病,重性精神障碍往往会出现精神病性症状,患者现实检验能力受到精神症状的影响,会出现受损。
在临床上,和重性精神障碍不同,神经症性精神障碍和心理问题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这一类疾病通常包括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躯体形式障碍等,此类疾病主要有以下的一些特定:起病常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患者病前常有一定的易患素质和人格特征,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基础,并与病人的现实处境不相称,社会功能相对完好,行为一般保持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之内(没有现实检验能力受损),一般没有明显或持续的精神病性症状,自知力完整,有求治要求,病程大多持续迁延。
通常来说,心理问题的出现,可能预示着出现精神障碍的患病风险增高,尤其是神经症性精神障碍,当然,也会增加重性精神障碍的患病风险,但是相比较而言,基因、遗传因素在重性精神障碍患病风险中的权重可能更高。
在临床工作中,往往会发现:重性精神障碍患者在使用药物治疗后,精神症状得到缓解,但心理问题却会浮出水面,这些心理问题往往与患者童年时期遭遇的创伤、或者成年后的社会心理应激有关。
也要意识到一点,重性精神障碍患者,可能存在患病风险基因,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因此,重性精神障碍是在基因变异的基础上,遭遇了心理创伤或者社会心理应激,从而最终导致个体罹患重性精神障碍(二次打击学说)。
我们理解了这一点,就知道应该如何恰当的治疗重性精神障碍,也就是应该使用药物(神经递质调节剂)进行干预,逆转体内的神经生化递质异常,使之再次实现平衡,力图治疗疾病,但同时,应该尝试开展心理治疗,重建较为脆弱的心理建构,降低重性精神障碍的患病风险。
说到这里,应该解释了患者的疑问,“医生,我是有心理问题,还是有精神障碍?我是应该吃药呢还是应该心理治疗?”
其实都是需要的,只不过对于精神障碍,尤其是重性精神障碍,我们更加强调药物治疗,而对于神经症性精神障碍,我们建议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共同开展,有些时候,对于某些类型的神经症性精神障碍,心理治疗的疗效甚至可以等同于药物治疗。
而对于心理问题,我们要重视,心理问题可以被视为精神障碍的早期危险信号,及早的干预有利于解决心理问题,避免心理问题长期存在,从而可能转化成为神经症性精神障碍或者重性精神障碍。
本文是杨福中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