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脊髓损伤后能走吗?需要哪些条件?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脊髓结构和功能损害,造成损伤水平以下脊髓神经功能(运动、感觉、括约肌和自主神经功能)的障碍 。脊髓损伤后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四肢瘫或截瘫,是一种严重致残性疾患,给患者、患者家属及社会造成沉重负担,脊髓损伤后累及系统较多,因此存在较多并发症,给其治疗带来较大难度。

脊髓损伤模式图
很多脊髓损伤初期的病人问到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医生,我还能走路吗”,当我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内心也会打个大大的问号,脊髓损伤病人到底能行走吗?

一、步行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机
肢体运动功能在伤后最初3个月恢复最明显,多数恢复持续至伤后9个月,但直到伤后12-18个月亦可出现额外的恢复。
二、步行所需的条件
恢复步行功能是脊髓损伤患者的重要功能,部分研究人员将步行所需的运动功能要求确定为:一侧屈髋肌力大于3级,同时对侧股四头肌肌力大于3级;
三、神经自然恢复率
早期的系统康复可有助于患者步行功能的恢复,但具体能不能达到期望值主要跟损伤严重程度、损伤平面及手术及时性等因素有关。

伤后2周ASIA损伤分级的神经功能自然恢复率

损伤严重程度和损伤平面对步行功能的影响
四、步行功能的有利预测因素
脊髓损伤后有挺多因素是步行功能的有利预测因素(如下图),通过这些指标我们就能粗略估计患者能够恢复步行功能的大概几率。

步行功能的有利预测因素
总结
恢复步行功能是众多脊髓损伤患者的梦想,早期的系统康复可有助于患者步行功能的恢复,但具体能不能达到满意的结果主要跟损伤严重程度、损伤平面及手术及时性等因素有关,通过步行功能的有利因素进行粗略判断,可更加合理地分配医疗资源,亦能跟患者更清楚地交代预后。
总而言之,脊髓损伤早期康复目标在于肢体功能、大小便功能的恢复及并发症的预防,后期康复目标旨在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预防相关并发症。
本文是李柯柯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