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二聚体升高,意味着什么?
这又是一篇整理性学习。
定义: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III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D-二聚体来源于纤溶酶溶解的交联纤维蛋白凝块。
D-二聚体升高,说明机体具有高凝状态,容易导致血栓事件。但是,并非D-二聚体升高就表明形成血栓,需要抗凝。是否需要抗凝,还需要动态监测D-二聚体,同时结合出血时间、国际标准化率(INR)等进行判断。D-二聚体的半衰期为7-8h,并且在血栓形成后2h即可被检测到。该特点能很好的能与临床实践相匹配,不会因为半衰期过短而很难被监测到,也不会因为半衰期过长失去监测的意义。


D-二聚体病理性升高时候,表明体内存在频繁的纤维蛋白降解过程。常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如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肾脏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溶栓治疗等。同时,一些非血栓性疾病,如动脉夹层、严重感染、恶性肿瘤、心衰、房颤、先兆子痫、严重肝病和肾功能不全都会表现D-二聚体升高。
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
排除肺栓塞
D-dimer检测在PE的排除诊断中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有文献报道D二聚体检测总体敏感性为90%-95%。相关研究表明将D二聚体值500ng/mI作为排除PE诊断的临床界值,对于PE的诊断和安全排除临床评估有中、低可能者,有较高的阴性预测值。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导致的出血性病理过程。D二聚体在DIC早期就会升高,随着病程的发展,D-dimer可升高到10倍或100倍以上。根据有关文献报道,D-Dimer在DIC诊断中阳性诊断率是100%,预测值为91%,特异性为97%,被认为是目前诊断DIC最有价值的指标之一。
深静脉血栓(DVT)的筛查
对于临床评估高度可能的DVT患者,D-dimer的检测结果不影响临床诊断。专家推荐在诊断DVT时,联合采用D二聚体和临床预测患病率作为筛选指标,不仅提高了敏感性,也使整个诊断程序更安全有效。
脑梗死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
对于脑梗死患者的诊断和疗效观察,头颅CT是重要手段,但多数脑梗死患者于发病24h内CT不显示密度变化,加重患者负担,延误时间。而D-二聚体填补了这一缺憾。脑梗死急性期血浆D-Dimer水平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恢复期其水平较急性期下降者,预后良好,较急性期上升者,预后不良。
肝病患者在发病过程中,肝细胞不断发生坏死和再生,体内存在病毒和抗体复合物易导致血管内皮受损,造成纤溶抑制活性过低及对纤溶酶类激活物清除障碍,多种凝血因子减少及D二聚体增高。恶性肿瘤细胞具有高水平的纤维蛋白溶酶激酶的特征,此酶可诱发局部纤维蛋白溶解,使血浆D二聚体增高。因此,血浆D-二聚体测定对肝脏疾病的诊断、预后判断具有一定价值。
抗凝治疗的监测
研究表明,D-二聚体水平可用以调整低分子质量肝素(LMWH)的用量,是检测术后凝血激活情况以及LMWH抗凝预防治疗的良好指标。
因此,D-二聚体检测,具有敏感性高和特异性低的特征。当出现其升高时候,应当先排查非血栓性疾病。如果结合临床和辅助检查分析,排查了其他疾病。那么,要对VTE发生引起足够重视。
本文是曹昊天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