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申振宇
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自身免疫性萎缩性胃炎发病机制
143人已读
自身免疫性胃炎是免疫介导相关性胃炎,可导致胃体部粘膜萎缩(胃窦可正常),故又称自身免疫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癌前病变,可发展为胃癌或神经内分泌肿瘤,及时诊断非常重要。病变在胃部,但血液系统、神经精神症状发生更早更常见,常可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1型糖尿病、白癜风等。发病早期可以数年没有症状,容易被忽视、误诊和漏诊,需重视和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一、发病机制
胃底和胃体部胃腺有:①分泌盐酸和内因子的壁细胞;②分泌胃蛋白酶原I的主细胞;③分泌粘液的粘液细胞。
幽门部胃腺有①分泌胃蛋白酶原I、Ⅱ的主细胞;②分泌胃泌素的G细胞。没有壁细胞。(图1)

图1 胃底胃体部和胃窦部胃腺细胞组成
抗壁细胞抗体和内因子抗体的产生是根本病因,也是病变发生在胃体部而不影响胃窦部的原因。在抗体免疫介导作用下,胃体壁细胞、泌酸粘膜损伤、萎缩,胃酸和内因子分泌减少,出现高胃泌素血症、缺铁性贫血、维生素B12缺乏性贫血等。(图2)

图2 主要发病机制和病理病生变化
本文是申振宇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