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肿瘤筛查之肿瘤标志物升高
随着肿瘤发病率、死亡率日趋上升,加之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自身健康及肿瘤发生的风险,肿瘤的筛查在我们门诊工作中也非常常见。经常有病人拿着体检报告中的肿瘤标志物结果来进行问诊。体检报告上每个指标后的小箭头触动着很多人的神经:“医生,我体检发现肿瘤标志物升高,是不是得肿瘤了?”,“我手术后复查肿瘤标志物升高,是不是复发转移了?”今天,我们就来简单聊一聊肿瘤标志物。

一、什么是肿瘤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是由肿瘤细胞本身合成、释放,或是机体对肿瘤细胞反应而产生或升高的一类物质。肿瘤标志物存在于血液、细胞、组织或体液中,反映肿瘤的存在与生长,对肿瘤的诊断、疗效和复发的检测、预后判断具有一定价值。
然而,目前肿瘤的诊断还是以病理组织学/细胞学为金标准,就是俗称的“叼一小块肉去化验,根据化验结果来明确”,肿瘤标志物对于诊断仅作为参考。我经常把肿瘤标志物比喻成天气预报,要重视天气预报,但它也不一定很准。所以,大家对于肿瘤标志物没有必要太过紧张,不少良性疾病,甚至健康人,也会出现肿瘤标志物异常,具体问题还要具体分析。

二、常见肿瘤标志物及意义
1. 临床常用的肿瘤标志物组合筛查方式:
1)消化系统肿瘤:AFP、CEA、CA199、CA242、CA724
2)胃癌:CEA、CA724、CA199
3)肝胆肿瘤:AFP、CEA、CA199
4)胰腺癌:CA199、CEA
5)结直肠癌:CEA、CA199
6)肺癌:CEA、SCC、CYFRA211、NSE
7)妇科肿瘤:AFP、CEA、CA125、CA153、CA199
8)卵巢癌:CA125、HE4、CEA
9)乳腺癌:CA153、CEA、CA125
10)前列腺癌:PSA、FPSA、PAP
2.部分肿瘤标志物升高的原因
1)CEA(癌胚抗原)——最广谱的肿瘤标志物
CEA可在多种肿瘤中表达,多见于肺癌、乳腺癌、各种胃肠道肿瘤,脏器特异性低。除了肿瘤,不少正常组织也会分泌少量CEA,比如:支气管、唾液腺、小肠、胆管、胰管、尿道、前列腺等,这就意味着CEA升高不一定得了肿瘤,慢性胃炎、结肠炎、消化道息肉、胰腺炎、肝脏疾病、肺气肿及支气管哮喘等也常见CEA升高,吸烟人群CEA也会稍高。
2)AFP(甲胎蛋白)——最牛的肿瘤标志物
大多数肿瘤都需取得病理结果后才能确诊,而原发性肝癌则是可以根据病史、AFP≥400ng/ml(持续一定时间)、典型的CT/核磁的影像学表现就确诊的肿瘤。生殖腺胚胎肿瘤(卵巢癌、睾丸癌、畸胎瘤等)、胃癌或胰腺癌,AFP也可升高。AFP升高也可见于非肿瘤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通常<300,孕妇AFP也可升高,多<400。
3)CA199、CA242、CA724、CEA——消化道肿瘤组合拳
CA199:胰腺癌的首选肿瘤标志物,诊断胆管癌和胆囊癌的阳性率约为85%,胃癌、结肠癌约为40%,直肠癌30%-50%,但缺乏早期诊断价值;如结合CEA检测,对胃癌诊断符合率可达85%。在非肿瘤疾病如胰腺炎、胆管炎、胆汁淤积、胆道梗阻、黏液囊肿、支气管扩张症患者,也可出现CA199显著升高。
CA242:在胰腺癌、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肺癌等肿瘤中升高。同样部分正常人CA242也会升高。
CA724:是胃肠道和卵巢肿瘤的标志物。见于67%的卵巢癌、47%的大肠癌、45%的胃癌、42%的胰腺癌和40%的乳腺癌,与CEA联合可提高胃癌检出率,与CA125联合可提高乳腺癌检出率。胰腺炎、肝硬化、风湿病、卵巢良性疾病和胃肠道功能紊乱等良性疾病,也会出现CA724的升高。
三、肿瘤标志物升高,怎么办?
1. 调整心情,坦然处之
首先要放松心情,根据杨医生的经验,对于仅1-2项肿瘤标志物轻度升高的,且每年定期体检的人群,最终筛查发现肿瘤的概率很低,大多数都是良性疾病或者其他原因引起的。
2. 综合分析
需要结合每个人的年龄、饮食生活习惯、既往病史、家族遗传史、慢性疾病情况、既往体检结果等,并充分考虑具体异常的肿瘤标志物和具体数值来评价。单个肿瘤标志物的指示意义通常较低,可结合其他肿瘤标志物。如多个肿瘤标志物升高或某个肿瘤标志物升高许多倍,那么更需引起重视。
3. 进一步检查
如经历上述两步,发现存在一定肿瘤风险,一般我们会建议做进一步检查,有针对性地完善可疑器官的影像学检查,如B超、CT、核磁共振(MRI)、胃镜、肠镜等,需要综合多个维度的检查结果来判断肿瘤标志物升高的可能诊断。
4. 定期复查
如经历上述三步,未发现明显异常的,通常建议定期复查升高的肿瘤标志物,一般每月复查一次即可,而且最好在同一家医院检查,不同医院的检测值也可能存在一定误差。如肿瘤标志物仍为异常者,必要时,可以考虑做PET-CT或PET-MRI。
最后,总结一下,肿瘤标志物升高≠得了肿瘤:肿瘤标志物升高并不意味着一定得了肿瘤,同样肿瘤标志物正常也不代表就能完全排除肿瘤!绝大部分肿瘤最终的确诊都需要病理组织学的证据。
本文是杨葛亮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