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扁平足的居家训练方法
扁平足又称平足症,指足弓低平或消失,患足外翻,站立、行走的时候足弓塌陷,引起足部疼痛的一种常见足部畸形。成人平足初发时,足在非负重状态下足弓存在,负重后足弓消失,此时关节的活动性尚存,为可复性平足或柔性平足;如果出现关节病变、活动受限,畸形不能复位,就称为僵硬性平足。
病因
先天因素:由于遗传因素或足骨发育畸形等原因,导致足弓扁平。
后天因素:主要有慢性劳损、足部外伤、足骨关节病、中枢性疾病等。
儿童足弓常常在4~6岁形成,大部分儿童及青少年平足是先天性的,成人平足可以是儿童平足的延续,也可能是后天因素继发引起,导致足弓塌陷造成的。
症状
①疼痛
通常位于足底内侧,且于长期站立或行走后加剧,常可以出现进行性加重的现象。也可能由于足弓塌陷造成后足外翻,导致腓骨与跟骨相撞击,引起外踝附近疼痛。
②肿胀
疼痛关节外肿胀,以足舟骨结节处为甚。
③步态异常
对身体的其他关节造成影响,如因患足的过度外翻及内旋,造成膝关节代偿性外翻及髋关节代偿性外旋等,继而可能引发膝、髋、下背等部位疼痛和关节炎。
诊断
①压痛:常见压痛点位于内踝至舟骨结节,胫骨后肌腱末梢处,胫骨后肌腱也可出现压痛及叩击痛。
②提踵试验:双足站立时提起足跟,足跟内翻并可以稳定抬起为正常;不能单足提起足跟,以及完全提起足跟后仍出现后足外翻或不稳定者,提示有胫骨后肌腱功能不全的存在。
③木板试验:患者前足内侧放置2.5~5cm厚度的木板,观察足跟,若跟骨无外翻为柔韧性扁平足;跟骨仍外翻为僵硬性扁平足。
④足印迹分析(划线法):留下双足印,在足印迹内侧划第1线,自足跟中心点至第3趾中心点划第2线,两线相交成角,再划平分线为第3线。正常足弓的弓内缘应位于第2线外侧,轻度扁平足的足弓内缘在第3线外侧,中度扁平足的弓内缘在第1线外侧,重度扁平足的弓内缘在第1线的内侧,如下图所示。

治疗
保守治疗:扁平足患者可减少活动,必要时石膏固定4~6周,尽量避免负重行走和过于劳累。在鹅卵石、沙滩或凹凸不平的路上行走可帮助恢复本体感觉,促进足底的血液循环,增强肌肉的力量,也可辅以理疗。足弓鞋垫可以改善足部受力,吸收地面对足底的冲击力,产生减震缓冲的作用,消除足部疼痛和疲劳感,预防和矫正足部变形。
手术治疗:经过3个月以上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足部畸形持续进展者可进行手术治疗。
锻炼
①保持后腿的膝盖直线,轻轻向前倾斜,同时向前弯曲膝盖,拉伸小腿,使脚踝拥有良好的弹性,以防止足弓塌陷和控制脚内旋。

②放松足底筋膜及小腿肌肉

③脚趾抓毛巾

坐位,毛巾放在脚下,用脚趾提起毛巾再放下,重复多次。用以训练一些足底较不常使用到的小肌肉及屈指肌群,来改善足底肌力或是肌耐力不足的问题。
④缩足运动

足部贴平地面,用细微的肌肉控制足部,让足底的arch形成。注意保持脚跟中立位置,脚踝没有很大的内翻动作,脚趾头没有用力屈曲或伸展。
⑤脚趾猜拳
做如下图三个动作,每个维持5秒。

⑥提踵

坐位,用手按住膝盖给予一个向下的阻力,克服阻力绷脚抬脚跟,重复多组。
站位,做高抬脚后跟的动作,重复多组。
⑦翘大脚趾

坐位或站位,尽可能将大脚趾上翘,维持5秒再放下,重复多组。
预防
1.有扁平足家族史者,可让小孩从小锻炼足部肌肉,如光脚在沙滩或草地上练习走路,练习弯曲脚趾、用脚趾抓小圆球等。
2.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足部慢性劳损,不要长久站立和过度负重,站立时经常用两只脚交换重心,避免过久的站立和行走,同时为保证足部舒适,要选择宽松、合脚、鞋跟宽而不高、鞋帮松软及鞋腰稍窄的鞋子。足部感到疲劳时及时休息,或热水泡脚缓解疲劳。
本文是王宪泽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