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肌聚糖蛋白病(LGMD2C-2F/LGMDR3~R6)患者的基因诊断-深在内含子突变的成功鉴定
肌聚糖蛋白病(Sarcoglycanopathy)是由SGCA、SGCBSGCGSGCD基因突变导致的肢带型肌营养不良,包括LGMD2C、LGMD2D、LGMD2E、LGMD2F四种,目前最新的命名方式已经更新为LGMDR3、LGMDR4、LGMDR5、LGMDR6。部分儿童期起病的LGMD2C-2F患者,也可表现为运动发育迟缓、进行性对称性近端肢体无力、腓肠肌肥大以及跟腱挛缩,同时伴有血清肌酸激酶水平的显著升高,并且随着疾病的进展,这些患者也会出现鸭步、腰椎前凸、踮脚尖走路等酷似DMD/BMD(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的临床表现。该类疾病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基因检测与肌肉活检,基因检测可以发现相应基因的致病性突变,肌肉活检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相应蛋白,包括α-sarcoglycan、β-sarcoglycan、γ-sarcoglycan、δ-sarcoglycan的表达下降和/或缺失,以及dystrophin的继发性表达下降。
SGCA和SGCG基因除了外显子区域和经典剪接位点的突变外,也存在非经典剪接区域和深在内含子区域中的致病突变,这些类型的突变需要进行肌肉组织mRNA水平的分析联合DNA层面的测序技术才能够鉴定出来,鉴定出此类突变对于患者至关重要:不仅能够明确患者的基因和分子诊断,也为治疗和产前诊断提供明确的致病变异依据。
对于2例临床表型和肌肉病理改变高度疑似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或肌聚糖蛋白病的患者,我们进行了常规的基因检测,包括MLPA分析和靶向于外显子区域的二代测序,均没有明确患者的基因诊断。通过我们建立的DMD、SGCA、SGCBSGCGSGCD基因的mRNA分析,我们发现了2例患者存在基因的异常转录本,最终通过DNA层面的Sanger测序,我们明确了这2例患者均携带SGCB基因的深在内含子突变,一例患者还存在SGCB基因的非经典剪接区域突变,最终明确了2例患者的基因诊断(LGMD2E/LGMDR4),为患者的治疗和家族的产前咨询奠定遗传学基础。(Zhiying Xie, et al. First identification of rare exonic and deep intronic splice-altering variants in patients with beta-sarcoglycanopathy. Frontiers in Pediatrics: 985.)
本文是谢志颖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