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是指尽管有适当的睡眠机会和睡眠环境,仍然对睡眠时间和(或)睡眠质量不满意,且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可能表现为难以入睡,也可能会在夜里醒来,或者第二天凌晨醒来而难以继续入睡。
失眠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是指尽管有适当的睡眠机会和睡眠环境,仍然对睡眠时间和(或)睡眠质量不满意,且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可能表现为难以入睡,也可能会在夜里醒来,或者第二天凌晨醒来而难以继续入睡。
很多原因都可能导致失眠,比如压力、焦虑、睡眠不规律等。另外失眠也可能由一些精神类或身体疾病导致,比如甲状腺问题。明确失眠的病因是诊断和治疗的关键,其发生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失眠更容易发生在以下人群:
每个患者的失眠症状有所不同,可能具有的症状包括入睡困难、易醒、早醒、睡眠质量下降,并影响白天正常生活和工作等。
每个人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失眠,失眠者可能有以下症状:
本病主要依靠询问睡眠情况、睡眠日记、使用测评量表,有些情况还会进行多导睡眠图监测(PSG)进行诊断,在诊断上,只有同时符合以下标准才能确诊失眠:
失眠会导致白天困倦和烦闷,有很多治疗方法有助于睡得更好。但首先需要明确睡眠质量低下的原因。如果有其他健康隐患,如压力、抑郁、慢性疼痛或情绪问题,采取针对这些病症的治疗可能更有帮助。
改变习惯和生活方式,一般是失眠的首选治疗方式。
放松练习
在躺在床上、思维仍然很兴奋时可以起到一定作用。可尝试以下放松练习:
选择更健康的思维方式
良好的思维模式可以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状态,或通过改变思维方式来解决健康问题。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可以帮助患者了解为什么会有睡眠问题,以及如何处理这些问题的心理咨询方法,这一方法可以逐步帮助患者减少睡眠中断次数。
改变生活方式
是帮助患者提高睡眠质量的最简单方法之一,具体措施包括:
许多安眠药有副作用,例如低血压、焦虑和恶心反胃。另外,当患者身体对这些药物耐受后,可能会导致药效下降,甚至停药后会出现戒断反应,因此药物治疗并非首选治疗方式。
安眠类药物:
认知行为治疗(CBT-I):认知行为治疗是认知治疗与行为治疗的联合形式,临床实践已证明 CBT-I 有短期和持续的疗效,它比单成分治疗更有效,比药物治疗疗效更持久,适合各年龄段人群,普遍认可为慢性失眠一线治疗方法。
在认知上,调整对失眠的态度,不过分关注睡眠,不强迫自己入睡,不把问题都归咎于失眠。
在行为上,通过专业的放松训练与助眠行为干预失眠,如:
没有睡意不上床。
不在床上做与睡眠无关的事情,如看电视、玩手机。
白天午睡不超过半个小时,或者避免午睡。
减少卧床的时间。
失眠会影响人的情绪与健康,长期服用安眠药,对身体也有害。为了改善睡眠,失眠者宜注意生活有规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此外,适当配合膳食调理,将获得良好的效果。长期失眠者,在饮食方面可遵循这样的原则:平日注意摄取具有养心安神、促进睡眠作用的食物。
问:褪黑素可以治疗失眠吗?
答:有很多失眠的患者,不敢吃安眠药,但听说褪黑素有用,于是开始吃褪黑素。
确实,褪黑素可以帮助睡眠短暂或不规律的人群获得更好的睡眠,如倒班作业、夜间光照作业等人群。但褪黑素不是药,只能起到辅助作用,不代表有治疗作用。
随机试验显示,短期吃点褪黑素,可以改善失眠患者的入睡,但效果有限;长期服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也有待验证,不建议首选 。
问:午睡会不会影响晚间睡眠?
答:有睡眠专家指出,10 到 20 分钟的午睡是最有助于恢复大脑功能的时间,可以帮助你的大脑在一上午的超负荷工作之后「重启一下」。
而超过这个时间的午休,则被认为是无益的 。
一方面,它可能引起睡后迟钝,也就是我们之前曾经提到的午休过后反而变得更加昏昏欲睡;另外一方面,时间过长的午休可能会影响你晚上的睡眠——毕竟人每天总的睡眠量是固定的,过多的睡眠,必然会让你晚上变得睡意全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