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期间肿瘤病人如何应对发热
2020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全国人民谈“热”色变,有人开玩笑说你们家保安也许比你还早知道你发热了。的确如此,疫情之下每个人都担心自己发热了,担心发热了去医院会不会被隔离,担心隔离了会不会受到周围人鄙视的眼光。然而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药物相关性、疾病相关性的发热,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肿瘤病人疫情期间怎么应对发热。
让我们一起盘点一下可能会引起发热的常见的与抗肿瘤治疗相关的药物。
首先,最常见的是骨转移患者使用的磷酸盐类药物。恶性肿瘤骨转移诊治规范中提出,骨转移患者建议每月一次使用磷酸盐类药物,至少连续使用6个月。磷酸盐类药物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骨吸收,其机制与多方面的作用有关。唑来膦酸在体外可抑制破骨细胞的活动,诱导破骨细胞凋亡,还可以通过与骨的结合,阻断破骨细胞对矿化骨和软骨的吸收。这类药物服用的过多会出现很多的不良反应,最常见的就是发热,包括全身的乏力,腿浮肿,结膜炎等。发热一般不超过1周,一般在都出现在用药后1-3天内。如果有患者出现了发热,可以回忆是否在发热前使用过这类药物。处理方法是非甾体类抗炎药或者感冒药即可。
另一类容易出现发热的是针对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治疗药物,临床上常见的药物有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介素-11,促血小板生成素等。骨痛与低热是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与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在使用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一般与用药剂量呈正比。集落刺激因子引起的发热大多为低热,一般对症治疗可控制。骨痛的发生机制与组胺释放有关,停药后骨痛可消失,也可用对乙酰氨基酚止痛。很多肿瘤患者化疗后使用了该类药物升白治疗或者升血小板治疗,可能并不会在用药后当天出现发热,发热往往出现在用药后24小时之后。遇到这种情况,要告诉患者不要着急,正确的分别发热是药物引起的,还是白细胞低下合并感染引起的。所以这时候需要患者监测血常规,观察粒细胞绝对值和血小板的数值,如果粒细胞绝对值和血小板在接受治疗后都在稳步提升,那么低热无需特殊处理,如果低热同时合并骨骼酸痛,可以服用解热镇痛药缓解症状。如果患者粒细胞绝对值和血小板数值在使用药物治疗后,仍然持续下降,特别是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9/L的患者,应该考虑粒缺性发热,应及时联系主治医生,接受抗感染等支持治疗。
还要一些抗肿瘤药物以及一些单克隆抗体类靶向药也会引起发热,例如临床常用的吉西他滨、博来霉素,淋巴瘤中CD20阳性患者使用的美罗华等,都会在用药后出现发热伴相应症状,这种情况只要结合用药史继续观察即可。
肿瘤患者除了使用药物之后的发热,临床上还常常碰到一些肿瘤相关性发热和肿瘤热。一些恶性肿瘤肿瘤负荷较大,细胞增殖速度较快,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伴有肿瘤内坏死引起发热,例如临床常见的尤文肉瘤,淋巴瘤,小细胞肺癌等,这类患者在接受抗肿瘤治疗,肿瘤负荷减少后体温可恢复正常。还有一类为肿瘤晚期患者,往往合并有肝转移或者全身多发转移,肿瘤热有其独特的规律,往往不明原因的发热,时间超过2周,间歇性发热,热型以不规则热及弛张热为主,少数呈稽留热,午后发热多见,体温多在37.5-38.5℃,少数可高达40℃左右;能除外其他各种医源性因素发热,期间中毒症状常不明显,与发热的程度及时间不成比例,畏寒及与发热相应的心动过速也较少见或轻度,无明显的消化障碍,食欲往往无明显减少;各种积极的抗感染治疗无效。这类患者需要有经验的临床医生判断,排除感染后可给予对症退热治疗即可。
综上所述,发热的原因可以有很多,在疫情期间,肿瘤患者如果出现发热,不用惊慌,可以先和自己的主治医生沟通可能的发热原因,如果排除用药引起的发热,很多时候可以避免去发热门诊就诊而增加交叉感染的机会。
本文是汤丽娜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