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尿病与脑血管病变
糖尿病性脑血管病是指由糖尿病诱发的脑血管病,在糖、脂肪和蛋白质等一系列营养物质代谢紊乱的基础上,所产生的颅内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脑动脉粥样硬化、无症状性卒中和急性脑血管病。
糖尿病性脑血管病与非糖尿病性脑血管病在临床类型上并无本质差别,但由于其发病机制的特异性,使糖尿病性脑血管病在发病年龄、发病率、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面均有别于一般脑血管病。
糖尿病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
糖尿病性脑血管病包括颅内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颅内大血管病变的主要病理学改变为动脉粥样硬化;颅内微血管病变的典型病理学改变是微血管基底膜增厚、微血管瘤和微循环障碍。
糖尿病会增加中风的发生主要是缺血性的中风,包括小梗塞及大血管的栓塞;部份患者为出血性中风,出血性中风的主要诱因是高血压或脑血管破裂。
治疗
西医治疗【周厚广,董强,胡仁明.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9,6(1):49~53】
●血糖的控制与监测:避免血糖过高或过低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低剂量阿司匹林,或配合双嘧达莫,需要注意预防消化道出血及脑出血
●控制血压:主张使用ACEI或ARB类
●调控血脂:使用他汀类,强化降低胆固醇
●生活方式的调节:戒烟、限酒,饮食控制,适量运动,保持理想体重
●对症治疗:积极预防各种感染、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以及心律失常等各种并发症
中医治疗
◆辨证治疗
脑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可引起血管堵塞、狭窄,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造成部分脑组织的损害,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受损表现,统称为缺血性脑血管病。
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疾病,临床上属于“中风”等病范畴,如有神志改变者属于中风中脏腑,如无神志改变则属于中经络。
临床有虚实之分:
实证——肝阳上亢或肝阳暴亢,风痰阻络、痰热腑实、痰浊上蒙、瘀血阻窍,等。
虚证——髓海不足、气血亏虚、肝肾阴虚,阴虚风动,等。
糖尿病中风后遗症期患者常有半身不遂、口歪、语言不利或失音等须采取综合治疗并加强护理。
益气活血化瘀、豁痰开窍通腑、滋阴补肾填精等为常用治法。
补阳还五汤具有改善血液流变学、抗凝、抗血栓形成、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脑缺血及再灌注损伤、对抗氧自由基毒性等作用。【钱瑛,裘吕林.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近况[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8(3):195~197】为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常用方剂。
◆辨病治疗
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表明中药通过以下机制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通过扩张脑血管,提高灌注压,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局部脑缺氧。
●抗血小板聚集、抗凝及抗血栓,可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血栓形成及阻止纤维蛋白形成,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来达到防栓、溶栓的目的。
●通过调整紊乱的细胞功能,修复缺血的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从而减少脑细胞死亡,改善预后。
具有上述作用的中药,如人参、党参、川芎、丹参、银杏、绞股蓝、枳实、桃仁、益母草、葛根;赤芍、防己、牡丹皮、当归、何首乌、三七、枸杞、灵芝、黄芪、全蝎等,可在辨证基础上加以选用。
预防
生活方式的改变
●吸烟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戒烟对脑血管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饮酒对中风的作用仍是有争议的。少量饮酒有助于预防中风,但对于已经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患者,此观点就不一定正确。而中到大量饮酒则会增加中风风险的观点则是明确的。
●肥胖同样是糖尿病性中风的独立危险因素,控制饮食、保持理想体重和适当运动对糖尿病尤其是肥胖患者来说是完全必要的。
药物预防
几项大型临床试验均显示,给予糖尿病并发缺血性中风患者动脉内溶栓后,发生出血的机会大大增加。因此,欧洲指南将糖尿病列为缺血性中风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的相对禁忌症【Hacke W,Albers G,AI-Rawi Y,et al.The Desmoteplase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Trial(DIAS):a phase II MRI-based 9-hour window acute stroke thrombolysis trial with intravenous desmoteplase·[J].Stroke,2005,36(1):66~73】
以上资料摘自作者编写的《糖尿病治疗与中医调养》一书。此处有刪改,供有兴趣的朋友參考。
本文是徐大基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