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内容
-
【狼疮百问1】什么是系统性红斑狼疮?
20世纪90年代末,一本畅销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中,女主人公“轻舞飞扬”双手、双颊反复出现蝶形红斑,后被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最终因病离世。这本书将一个“美丽而忧伤”的疾病引入大众眼前。近期,一位名叫“沙白”的博主身患SLE,远走他乡寻求“安乐死”,并用短视频记录了自己最后的光阴,引起巨大反响。自此,人们谈“狼”色变!狼疮(Lupus)一词源于拉丁语中的“狼”,最早出现在19世纪的西方医学记录中。1872年KaposiM撰写皮肤病汇编描述了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皮肤红斑、淋巴结肿大、发热和关节炎等疾病特征。那时红斑狼疮指一种特异性的皮肤损害,在颜面部或其他相关部位反复出现顽固性红斑,部分患者逐渐出现皮肤瘢痕、色素改变等,看上去像被狼咬伤后的疮疤,故取名“狼疮”,并沿用至今。但是,红斑狼疮可不是单纯的皮肤疾病,还可以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多个脏器,称之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由自身免疫功能紊乱导致的一种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的疾病。该病偏爱年轻女性,除了颜面红斑,还可以出现发热、疲乏、关节肿痛、浆膜腔积液、肾脏损伤、神经系统损伤、肝脏损伤、心脏损伤等多种临床表现。病情严重程度因人而异,轻症者甚至可以停药观察,重者可危及生命。随着医学的发展,只要及时就诊、规范治疗并坚持随访,绝大部分病友疾病可控制得跟正常人一样,开心幸福生活。最新的研究表明,我国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20年的生存率已经超过95%,并且随着越来越多治疗药物的获批,SLE的治疗将不会太难。因此,各位病友无须恐惧,用科学的态度、平和的心态战“狼”。
樊勇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11月07日 21 0 1 -
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为什么不能日晒?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统会错误地攻击自身的组织和器官。对于许多SLE患者来说,阳光中的紫外线(UV)可以诱发或加剧皮肤症状,甚至可能加重内部器官的症状。具体来说,紫外线暴露可能会导致以下几种情况:许多SLE患者对紫外线特别敏感。阳光或者甚至是强烈的室内灯光都可能引发皮疹,尤其是在面部的蝶形红斑。这种光敏感现象有时被称为“光过敏”。除了皮肤反应之外,阳光照射还可能引起全身症状的恶化,包括关节痛、疲劳以及更严重的内部器官损伤。紫外线能够穿透皮肤并损伤皮肤细胞内的DNA,这可能会导致细胞死亡并释放出自身抗原物质。这些物质可能会激发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从而加剧疾病。医生通常建议SLE患者避免过多的日晒,并采取措施保护自己免受紫外线伤害,比如使用防晒霜、穿戴长袖衣物和宽边帽、避免在日照最强烈的时间段外出等。如果需要在户外活动,选择合适的防晒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风湿病科普号2024年10月27日 112 0 1 -
红斑狼疮11项诊断标准:快来对照看看你是否安全过关?
红斑狼疮作为一种复杂而严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诊断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本文将以“红斑狼疮11项诊断标准”为主旨,通过清晰的小标题、明确的内容、条理清晰的叙述,为您详细解读这一诊断体系,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红斑狼疮的概述红斑狼疮,简称狼疮,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会产生大量针对自身组织的抗体,导致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红斑狼疮主要分为盘状红斑狼疮和系统性红斑狼疮两大类,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更为复杂和严重。本文将重点介绍系统性红斑狼疮的11项诊断标准。红斑狼疮11项诊断标准详解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标准由美国风湿病学会在1997年制定,并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这11项标准包括4项皮肤黏膜表现、5项靶器官损害及2项免疫学异常,具体如下:皮肤黏膜表现(4项)(1)面部蝶形红斑面部蝶形红斑是SLE的典型表现之一,约80%的患者会出现。这种红斑通常出现在面颊部,呈蝶形分布,边缘清晰,可伴有瘙痒或灼热感。(2)盘状红斑盘状红斑表现为高出皮肤表面的红斑,常伴有脱屑和毛囊栓,多见于头皮、面部和四肢伸侧。(3)口腔溃疡口腔溃疡是SLE的常见症状,多为无痛性,可反复发作,常累及口腔或鼻咽部。(4)光过敏患者对日光照射敏感,照射后皮肤可出现红斑、瘙痒甚至水疱,这是SLE特有的光敏感反应。靶器官损害(5项)(1)关节炎SLE患者常出现非侵蚀性、非畸形性关节炎,累及两个或更多外周关节,表现为关节肿胀、压痛和晨僵。(2)浆膜炎浆膜炎包括胸膜炎和心包炎,表现为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心包积液和胸腔积液是浆膜炎的常见并发症。(3)肾脏病变肾脏是SLE最常见的受累器官之一,表现为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尿蛋白定量超过0.5g/24h或尿常规检查出现尿蛋白(+++)以上,可诊断为狼疮肾炎。(4)神经系统病变SLE患者可出现神经系统异常,包括癫痫发作、精神异常、多发性单神经炎、脊髓炎、脑炎等。这些病变往往预示着病情严重,需及时干预。(5)血液系统异常SLE患者常出现血液系统损害,包括溶血性贫血、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减少。这些异常可单独出现,也可合并存在。免疫学异常(2项)(1)抗核抗体(ANA)阳性ANA是SLE的标志性抗体之一,几乎所有SLE患者都会出现ANA阳性。因此,ANA检测是SLE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2)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抗体)阳性抗dsDNA抗体是SLE的另一种特异性抗体,其阳性率约为70%-90%。该抗体与SLE的病情活动度密切相关,是判断病情预后的重要指标。诊断标准的应用与解读在实际应用中,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需满足以下条件之一:至少满足4条标准,其中包括至少1条临床标准和至少1条免疫学标准。肾活检诊断为狼疮肾炎,并伴ANA或抗dsDNA抗体阳性。值得注意的是,红斑狼疮的诊断并非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一个综合评估的过程。医生需要全面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影像学检查等多种因素,才能作出准确的诊断。研究数据与临床实例根据多项研究数据显示,符合上述11项标准中4条及以上的患者,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准确率可达90%以上。一项发表在《风湿病年鉴》上的研究表明,通过对100例疑似SLE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分析,最终确诊92例为SLE患者,诊断准确率为92%。在临床实践中,医生还会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对于伴有严重肾脏病变的患者,可能需要采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的强化治疗方案;而对于仅表现为轻度皮肤黏膜损害的患者,则可能采用局部治疗或轻度免疫调节治疗。总结与展望系统性红斑狼疮的11项诊断标准是风湿免疫科领域的重要参考依据。通过全面评估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医生可以作出准确的诊断,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红斑狼疮的病情复杂多变,治疗过程中需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盛景祖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9月16日 166 0 2 -
探索干细胞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奇迹之旅
在医学领域不断发展的今天,干细胞治疗正逐渐成为治疗各种疑难杂症的新希望。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这一复杂而棘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干细胞治疗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作用。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和多个器官系统的损伤。患者常常遭受皮疹、关节疼痛、发热、疲劳、肾脏损害等多种症状的折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目前,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但这些治疗方法往往存在副作用大、疗效有限等问题。干细胞,作为一种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带来了全新的思路。干细胞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免疫调节 抑制免疫细胞活化:干细胞可以抑制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增殖。例如,通过细胞间的直接接触或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细胞介素-10(IL-10)等,来阻止T细胞的过度活化,从而减轻免疫反应。调节免疫细胞亚群平衡:能够调节辅助性T细胞(Th)1和Th2细胞的比例,使免疫反应趋向平衡。同时,还可以抑制Th17细胞的分化和功能,减少炎症因子的分泌。影响树突状细胞功能:抑制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和抗原提呈能力,降低其激活免疫细胞的作用。2.细胞分化与组织修复多向分化潜能:干细胞具有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的能力,如心肌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肺泡上皮细胞等。在SLE导致的组织损伤部位,干细胞可以分化为相应的细胞类型,参与受损组织的修复和再生。分泌营养因子:分泌一系列营养因子和细胞外基质成分,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等,促进血管生成、细胞存活和组织修复。3.抑制自身抗体产生调节B细胞功能:减少B细胞的活化和增殖,抑制自身抗体的产生。同时,促进B细胞向调节性B细胞分化,发挥免疫抑制作用。4.抗凋亡作用保护受损细胞:通过分泌抗凋亡因子,减少受损组织细胞的凋亡,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和存活。5.归巢效应定向迁移:干细胞能够感知受损组织释放的信号分子,定向迁移到SLE受累的器官和组织,发挥其治疗作用。6.改善病情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干细胞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病情。患者的症状如皮疹、关节疼痛、发热等得到缓解,实验室指标如抗核抗体、补体水平等也有所改善。一些患者甚至可以实现长期的疾病缓解,摆脱对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依赖。案例分享为了更直观地了解干细胞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效果,让我们来看几个真实的案例。案例一:李女士,35岁,患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年,病情反复发作,出现了严重的肾脏损害。经过干细胞治疗后,她的肾功能逐渐恢复,蛋白尿减少,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案例二:张先生,28岁,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伴有多关节疼痛和皮肤红斑。接受干细胞治疗后,关节疼痛明显减轻,皮肤红斑逐渐消退,他重新恢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这些成功的案例充分说明了干细胞通过多种途径的协同作用,调节免疫系统平衡,促进组织修复,减少自身抗体产生,从而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发挥治疗作用,体现出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干细胞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不断发展和完善。研究结果令人鼓舞,但还需要进一步的大样本、多中心临床试验来验证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同时,干细胞治疗的技术和方案也需要不断优化,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治疗风险。随着干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干细胞治疗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共同期待这一医学奇迹的不断延续,为更多患者带来健康和幸福。干细胞是从脐带、胎盘中提取的一种修复器官机理的未完全分化的原始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多项分化和高度繁殖的能力,医学上称为“万能细胞”,它是形成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起源细胞。干细胞对临床上一些疑难疾病的治疗如:脑瘫、老年痴呆、脑萎缩、帕金森病、中风、肝硬化、糖尿病、红斑狼疮、股骨头坏死、软骨和关节损伤、心脏和脊髓损伤等,取得显著效果,它拥有更加鲜活细胞能量,可以快速、有效进入体内,分泌多种有益细胞因子,调节体内微环境,激活干细胞再生能力,重启时光之门,追溯青春绽放源头,实现对人体衰老状态减缓,同时有效改善身体亚健康以及预防肿瘤发生。干细胞治疗技术,这是一场引领再生医学的革命,破解传统疗法不能解决的医学难题!干细胞对多种疾病功效显著,且无需配型,避免排斥,安全可靠!关注健康,关注干细胞!
盛景祖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8月25日 26 0 1 -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血栓性微血管病
1.血栓性微血管病(thromboticmicroangiopathy,TMA)是微动脉和毛细血管血管壁异常导致微血管血栓形成的一种特异性病理损害。表现为导致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icroangiopathichemolyticanemia,MAHA)、血小板减少以及器官损害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2.TMA的病理特征是小血管改变,包括内皮细胞和内皮下间隙水肿,伴有血管壁增厚和血小板微血栓,通常发生于较小微动脉和毛细血管。3.典型的器官受累部位包括:肾脏(血尿、血红蛋白尿和/或蛋白尿)、中枢神经系统(头痛、一过性意识模糊,强直阵挛性癫痫发作、脑卒中、昏迷)、心脏、皮肤和/或胃肠道微血管。4.TMA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血小板减低、溶血性贫血,脏器功能损伤可表现为高血压、急性肾损伤、意识障碍等,也可以累及心肺、胃肠道等全身各个脏器。5.TMA的经典三联征表现为“高血压、血小板减低、乳酸脱氢酶升高”2.TMA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3.原发性TMA主要包括:①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TTP):以MAHA、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热、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和肾脏疾病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②补体介导的TMA:亦称为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CM-TMA,已经避免用aHUS);③感染导致的TMA: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相关性溶血尿毒综合征(经典型HUS,ST-HUS),肺炎链球菌以及某些病毒感染如HIV、CMV也可诱发;④药物诱导TMA(DITMA):包括免疫介导和毒性介导两类;⑤其他:包括代谢异常介导的TMA和凝血异常介导的TMA等。4.继发性TMA继发于其他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抗磷脂综合征、系统性硬化症等结缔组织病,以及恶性高血压、HELLP综合征等。继发性TMA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可合并原发性获得性TMA的致病因素,如存在抗ADAMTS13自身抗体、抗补体H因子(complementfactorH,CFH)自身抗体等,有其独特的病理生理过程。4.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机制:ADAMTS13活性不足,抗ADAMTS13的抑制性抗体,ADAMTS13基因变异。5.补体介导的TMACM-TMA机制:补体活性过度的后果,补体因子H的抑制性抗体,补体基因变异,VWF和补体替代途径的相互作用。6. TTP是由ADAMTS13蛋白酶活性的严重缺乏所致,活性水平小于10%;ADAMTS13即是:去整合素和金属蛋白酶与血小板反应蛋白1型基序成员13。7.ADAMTS13是一种血浆蛋白酶,肝星状细胞、内皮细胞和巨核细胞合成。VWF由内皮细胞合成并分泌至血浆,附着于内皮表面。正常情况下,ADAMTS13将超大VWF分子裂解为较小多聚体,可阻止超大多聚体积聚。病理情况下,微血管剪应力导致较大VWF多聚体发生构象改变,使ADAMTS13裂解部位暴露,蛋白酶活性降低时,超大VWF多聚体聚积于内皮表面,导致血小板附着和积聚。8.绝大多数TTP病例(约95%)为免疫性,由ADAMTS13抑制性自身抗体导致,ADAMTS13双等位基因致病性变异引起的遗传性TTP少见。9.SLE并发TMA的发病率为0.5%~10%。病因复杂多样,如继发TTP、继发HUS、DITMA等,如果患者并发APS、SSc、恶性高血压等疾病也可因相应疾病发生TMA。10.使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环孢素、他克莫司)可引起剂量依赖的内皮功能障碍导致TMA,其机制包括:收缩入球小动脉,激活血小板、促凝、抗纤溶,激活补体途径。11.感染如病毒(巨细胞病毒、BK病毒等)会破坏血管内皮、加速血小板凝聚,肺炎链球菌则通过补体激活途径导致内皮损伤、血小板聚集、红细胞裂解,亦可引起TMA发生。12.当SLE患者处于中高疾病活动度,病程中出现乳酸脱氢酶、间接胆红素显著升高、外周血破碎红细胞增多(>1%)、血小板降低(<20×109/L)、ADAMTS13活性降低(≤10%)及抑制物增多、补体显著降低或存在抗CFH抗体、肾功能进行性恶化、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合并灾难性APS等时,需警惕TMA的发生。SLE继发TTP1.SLE继发TTP的致病机制为产生抗ADAMTS13的自身抗体。2.PLASMIC评分前提是:行外周血涂片检查可以看到碎片红细胞。没有这个前提,是不应做PLASMIC评分。评分越高,TTP的可能性越大:0-4分:TTP的概率低。5分:TTP的概率中等。6-7分:TTP的概率高。3.TTP主要治疗手段为血浆置换(plasmaexchange,PE)。推荐治疗开始前3d宜采用1.5倍血浆容量的血浆进行置换,同时每日监测血小板计数、外周血涂片、血LDH及肌酐水平,其中最重要的是血小板计数,当临床情况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稳定后可减量为1倍血浆容量,维持至PLT>150×109/L之后至少2d。4.糖皮质激素及利妥昔单抗等药物具有抑制自身抗体产生的作用,可作为血浆置换的辅助治疗措施。5.常用剂量为泼尼松1mg/(kg·d),必要时可予甲泼尼龙1000mg/d,连用3d进行冲击治疗6.利妥昔单抗治疗的最佳剂量目前也尚不确定,常用方案为每次375mg/m2,1次/周,共持续4周。SLE继发性HUS(溶血尿毒综合征)TTP+严重的急性肾损伤。1.HUS是一种MAHA、血小板减少和急性肾损伤(acutekidneyinjury,AKI)同时出现的综合征.2.SLE继发性HUS主要有补体途径激活所致(CM-TMA)。CM-TMA由体内产生抗CFH抗体导致,CFH为补体替代途径中关键的负调节因子,可与补体蛋白C3b结合,抑制其形成C3转化酶。抗CFH抗体可干扰CFH与C3b结合,血管内皮细胞表面沉积的C3b缺乏调控,使补体系统超活化,造成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聚集以及局部微血栓形成。因肾脏是CFH的主要作用器官,因此CM-TMA以肾脏受累为突出表现。3. 当临床表现为MAHA、血小板减少症和AKI经典三联征时需考虑CM-TMA诊断,存在抗CFH抗体可证实CM-TMA的诊断。患者血C3水平常下降,而C4水平可正常。4. 依库珠单抗可以结合补体蛋白C5阻断其裂解,进而阻止末段补体成分C5b和攻膜复合体(membraneattackcomplex,MAC)的形成,防止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血栓形成。目前依库珠单抗为CM-TMA一线治疗药物。5.成人可用900mg/周、持续4周的方案诱导缓解,之后每2周用1200mg作为维持量,可通过CH50和Wieslab补体系统对补体阻滞进行评估。6.在依库珠单抗出现之前,PE曾是CM-TMA的一线治疗方案,每日行PE治疗,予1.5倍血浆容量的血浆进行置换,5d后可逐渐延长PE用药间隔,3~5次/周。7.泼尼松1mg/(kg·d)诱导缓解,联合2~5次静脉环磷酰胺或2次利妥昔单抗治疗,之后泼尼松逐渐减量,免疫抑制剂可选用吗替麦考酚酯或硫唑嘌呤。当SLE患者出现TMA相关临床表现时需详细回顾病史,进行细致的体格检查,停用可疑药物, 尽快完善血常规、尿常规、血细胞形态学、肝肾功能、抗人球蛋白试验等实验室检查, 积极行ADAMTS13活性检测、抗AD-AMTS13抗体、抗CFH抗体水平检测,以尽快明确是否存在TTP及aHUS, 还应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细小病毒B19等病毒感染相关检测, 另外需明确患者是否有合并APS、SSc等疾病可能, 必要时行ADAMTS13、补体相关基因、DGKE等基因检测以除外遗传性TMA。
盛景祖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7月26日 69 0 2 -
CAR-T疗法正在成为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有力武器,“零用药”未来可期!
系统性风湿性疾病,犹如一场自身免疫细胞的叛乱,它无情地侵袭着人体的多个系统与器官。传统的免疫抑制剂在这场战斗中虽有一席之地,但面对那些顽固难治的病例,却显得力不从心。如今,在医学的广阔天地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免疫疗法如一颗新星冉冉升起。CAR-T疗法,原本在恶性血液系统疾病的战场上大放异彩,如今却将目光投向了系统性风湿性疾病。它在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展现出了惊人的疗效,仿佛为这片黑暗领域带来了一线曙光。今天我们一起看看CAR-T疗法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也期待这一创新疗法能在未来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为临床医师提供新的治疗选择,让系统性风湿性疾病的治疗之路更加宽广。成功案例系统性风湿性疾病CAR-T免疫疗法在2024年7月19日的《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期刊上,由李志、张梦莹、朱传苗、毛丽、彭辉发表的《系统性风湿性疾病CAR-T免疫疗法临床研究进展》一文中介绍到。2021年,Mougiakakos医生团队在医学的海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他们针对一名年仅20岁的女性患者,罹患难治性SLE(系统性红斑狼疮),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CAR-T细胞免疫治疗探索。这位年轻的女性,被皮疹、关节炎、心包炎、心内膜炎、胸膜炎和活跃的狼疮性肾炎等疾病所困扰,她的生命仿佛被无尽的痛苦所吞噬。先前的治疗方案,无论是高剂量的糖皮质激素还是多种免疫抑制剂,包括那些靶向B细胞的利妥昔单抗和贝利木单抗,都未能为她带来一丝曙光。然而,当自体来源的CAR-T细胞缓缓注入她的体内,奇迹开始发生。她的病情迅速得到缓解,血清中的抗ds-DNA抗体悄然转阴,低补体也恢复了正常,尿蛋白显著下降。她的SLEDAI评分,那个曾经高达16分的数字,如今降为了0。在治疗的第18个月,她成功停药,重获新生。这不仅仅是一次治疗的成功,更是对CAR-T疗法无限可能的有力证明。然而,Mougiakakos并未满足于此。他带领团队继续深入研究,将研究的样本量进一步扩大。这次,他们纳入了5名同样对常规免疫抑制治疗无效的SLE患者,他们的中位年龄在22岁,中位病程长达4年。这些患者,在经历了多次的失望和痛苦后,终于迎来了新的希望。在淋巴细胞清除预处理后,这些患者接受了通过慢病毒转染扩增的靶向CD19的CAR-T细胞的回输。短短3个月后,他们的病情便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其中4名患者的SLEDAI-2K评分降至0分,1名患者也达到了2分。他们的肾炎活动停止,补体恢复正常,抗ds-DNA定量也降至了正常值。这5名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是8个月,在这段时间里,即使被清除的B细胞再次重现,他们依然处于无药缓解状态。这再次证明了CAR-T免疫疗法的有效性和持久性。不良反应 CAR-T疗法并非完美无缺CAR-T疗法并非完美无缺。在不良反应方面,部分患者出现了轻微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但与其他治疗手段相比,这种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和发生率都相对较低。这再次证实了针对CD19的自身CAR-T细胞输注在SLE治疗中具有较好的耐受性。与此同时,Nunez等学者也对CAR-T治疗后SLE患者细胞因子的变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发现,经过CAR-T治疗后,SLE患者血清中的炎性细胞因子IL-6及TNF-α水平明显降低,但IL-17和BAFF等炎症因子却有所升高。这一发现提示我们,CAR-T免疫治疗后虽然炎症反应得到了部分控制,但部分炎症因子的升高仍需引起我们的关注。因此,CAR-T免疫治疗SLE引发的后续免疫状态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近期,GeorgSchett教授团队也报道了他们运用CAR-T治疗SRDs系列病例的随访研究结果。在这项研究中,8名SLE患者在经过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的淋巴细胞消耗化疗后,接受了自体来源的CAR-T细胞的输注。6个月的短期疗效显示,这8名患者均达到了多个国际公认的SLE缓解标准,他们的SLEDAI-2K积分均降至0分。随访至29个月时,这些患者依然保持着无疾病活动状态,他们的SLEDAI-2K积分持续为0分,抗ds-DNA抗体阴性,补体水平正常且尿蛋白阴性。在安全性方面,仅有1名患者在CAR-T输注后3个月因肺部感染住院治疗并痊愈。在6个月的随访中,所有患者仅表现为轻度的非特异性上呼吸道感染。这场医学的革命,正在为那些被难治性SLE所困扰的患者带来新的希望。CAR-T免疫疗法以其显著的疗效和可接受的安全性,成为了治疗SLE的有力武器。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患者受益于这一伟大的发明。
盛景祖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7月23日 162 0 2 -
抗双链DNA抗体阳性怎么办?
1.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病因不完全明确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肾脏、血液等多器官系统。SLE的典型皮肤表现为颧部的蝶形红斑,也有以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病变为主的患者。临床医生一般根据相关的分类标准进行SLE的诊断,以2019年EULAR/ACR修改的分类标准为例:进入标准:ANA≥1:80(HEp-2细胞方法) (SLE分类标准要求至少包括1条临床分类标准以及总分≥10分可诊断)从分类标准来看,抗dsDNA抗体和抗Sm抗体在SLE的诊断中确实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也可以看到除血清学的检查,临床症状及持续时间也非常重要。抗dsDNA抗体与SLE有高度的特异性,在已诊断SLE的患者中,该抗体阳性率达60-70%,但这并不是检验的金标准,在混合型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硬化症、自身免疫性肝病中也可监测到抗dsDNA抗体,因此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需结合临床症状与辅助检查综合分析。2.出现抗dsDNA抗体阳性该怎么办?1)由于抗dsDNA抗体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高特异性,首先排查系统性红斑狼疮是毋庸置疑的。需要关注如下症状:①全身症状:乏力、发热、肌痛、体重改变。大多数患者会在病程期间出现以上全身症状。②关节炎和关节痛:90%以上的患者会出现关节炎和关节痛,是SLE最常见的症状之一。③皮肤黏膜受累:SLE患者的皮肤病变类型有巨大差异,最典型的为蝶状红斑,也有盘状红斑或其他皮肤血管炎,炎症严重的可能出现瘢痕。很多患者会出现非瘢痕性脱发、口腔/鼻腔溃疡。④心脏及血管受累:心包炎(心包积液)是最常见的心脏受累表现。SEL患者大小血管都可发生血管炎,大约有89%以皮肤血管炎为主要表现,另外11%血管炎患者存在内脏受累,如干血管炎、胰腺血管炎等。同时存在抗磷脂抗体的患者,出现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风险增高。⑤多种器官/系统受累:肾脏、胃肠道、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均常被累及。2)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及查体后,按分类标准小于10分怎么办? ①在狼疮的诊断上目前使用的仍然是分类标准,而非诊断标准,当患者满足2-3项ACR分类标准,并且伴有1项可能与SLE相关的特征,我们也常给这类患者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这些特征包括:视神经炎、无菌性脑膜炎、肺动脉高压、间质性肺病、腹部血管炎等。②当患者仅存在一项第①点中描述的特征(排除其他疾病),同时满足一项分类标准时(或者仅满足三项以下的分类标准),应该考虑疑诊SLE,治疗上应根据临床症状制定方案。疑诊SLE也可以认为是狼疮早期,或狼疮潜伏期。有学者报道,随时间的推移,考虑狼疮早期或潜伏期的患者在血清学及症状方面可能更加明确地支持狼疮诊断。而在初诊时狼疮相关特征很少而诊断为未分化结缔组织病的患者,有1/3在随访的10年内出现相关症状、体征消失,40%-60%保持初始的临床表现,剩下部分进展为明确的结缔组织病。 ③ANA、ds-DNA阴性的SLE 在2019年的分类标准中,我们可以看到ANA≥1:80是一个准入条件,在进入标准中所提到的HEp-2细胞方法本身已经是一种改良后,极大减少了假阴性的方法,但仍然存在极少的患者ANA阴性但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包括狼疮。dsDNA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需结合其他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那么回到最初的问题,如果一位年轻女性,在没有任何相关症状的前提下,偶然发现抗dsDNA抗体阳性,应该怎么办呢?①在不同的时间选择不同的检测方法再次复查,同时完善如抗Sm抗体、抗磷脂抗体、补体等相关检查。②详细查体及询问相关病史(SLE的相关症状在诊断上不要求同时出现)。③如以上均不支持诊断,应诊断为未分化结缔组织病,按该疾病处理。如有妊娠计划应向医生说明,并了解日常应该注意可能出现的症状。④以上情况应注意放松心情,紧张焦虑的心情对任何疾病都有负面的影响。
盛景祖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7月22日 41 0 2 -
早期诊断、治疗目标、激素用量……专家解读SLE诊治6大挑战!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个古老的疾病。早在公元855年,就有记载“此病会侵蚀身体”。直到过了1000年之后,到了1846年才第一次出现了“蝶形红斑”这个描述。1890年法国的皮肤科医生正式提出了“红斑狼疮”这个名词术语。时至今日,这千年来我们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呢?2024年EULAR会议上,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的LaurentArnaud教授系统综述了SLE的历史、疾病特征、诊断挑战、治疗现状及未来发展。医学界风湿免疫频道邀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病学专家安媛教授解读此专题的精彩要点。在正式开始讲解之前,让我们先回顾一下SLE的研究现状。SLE是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疾病,患者具有高度异质性,可以检测到多种自身抗体,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女性/男性:9/1,青年女性多见,发病年龄多在15-35岁。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估计全世界有340万名SLE患者,患病率为每10万人中43.7人。近年来,SLE是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统计显示仅2023年便有4500多篇SLE相关的文章发表,非洲仍然缺乏SLE的流行病学数据,未来有待补充。随着研究深入,SLE患者的整体生存率显著提高,很多地区SLE患者的十年生存率已经超过了90%。尽管研究者们发现,SLE生存率不再如人们所期望的那样继续升高,关于SLE的研究似乎进入了平台期,但这并未影响研究者进一步探索的热情。来自挪威的一项研究发现,与普通人群相比,成人发病SLE患者的死亡风险平均增加了2倍,而儿童发病SLE患者的死亡风险增加了7倍;不仅不同患者群体中死亡率差别很大,世界范围内各地区之间的死亡率差别也非常大,充分说明SLE对健康的危害性强,并且预后差别大。接下来安媛教授整理并分享Arnaud教授演讲的重点内容。一、SLE早期诊断的意义?如何提高早期诊断率?来自欧洲4375例患者(96%女性,71%白人)的研究发现,从首次发病到最终诊断SLE,诊断延迟时间约为2年。这意味着早期诊断仍然是SLE领域非常严峻的问题。那么没有及时诊断带来的问题是什么呢?这意味着疾病处于持续活动状态会加剧器官损害,当损害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将不可逆转。诊断SLE之后患者需要接受药物治疗,尽管会使患者受益,但也同样不能忽视潜在的药物相关风险。安媛教授提示在患者诊治全过程中,要把握好治疗药物这把“双刃剑”,争取最大限度使患者获益的同时尽可能减少药物相关副作用。1.从医生角度提高早期诊断率表1.提高早期诊断率的策略Arnaud教授推荐2个主要策略:①发病早期请专业的风湿专家团队进行疾病评估,但对诊断效率提高作用有限。②应用新型诊断方法,从免疫学、基因学检测等方面,提高诊断效率。Reid等人的研究发现,遗传风险评分与SLE的早期发病、器官累积损伤增加和生存率下降相关:通过计算出有风险的等位基因数量,预测个体发展为SLE的风险。遗传风险评分越高,SLE的风险就越高,诊断的越早。SLE儿童患者往往具有很强的遗传背景,疾病表现更重,特别是狼疮肾炎的发病率更高。Carter等人对自身抗体阳性的患者,进行外周血单核细胞RNA测序,来观察SLE远期发展,并得到了一些新发现:在ANA阳性的可能出于SLE发病前驱期的患者,可能发生氧化应激和代谢功能障碍。偏向IFN-I激活的免疫反应会促进病情发展为明确的SLE。细胞因子级联反应的多样性似乎对于SLE发病具有保护作用。2.从患者角度提高早期诊断率Arnaud教授认为研究患者路径图(PatientPathwayMapping)对于减少SLE诊断延迟至关重要,可以从中发现许多“中断”SLE进展的绝佳机会,这些工作更多的以患者为中心进行展开。下图是狼疮诊治全过程的流程图。从早期诊断,到规范治疗,再到病人相对病情稳定以后的长期随访,这个流程图贯穿了SLE患者的一生。图1.优化SLE诊治流程的框架1)适当且及时的SLE诊断转诊策略;(2)专家会诊,并在会诊期间明确SLE诊断;(3)基于器官受累、疾病严重程度和患者偏好的个性化治疗和护理; (4)加强患者教育; (5)感染、骨质疏松、癌症等并发症的预防和监测;(6)患者支持。在疾病的诊断治疗过程中,除了我们传统的医疗模式,近年来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的技术应用空间也获得了关注。图2.SLE的完全数字化路径示意图。3.结合信息技术提高SLE诊断率■3.1SLE风险概率指数模型SLE的分类诊断标准目前仍然存在敏感性和特异性方面的不足。为了解决早期诊断难题,ChristinaAdamichou等人2021年推出了SLE风险概率指数(SLEPI)。这个模型既有得分项,又有减分项,当SLEPI评分>7分时可诊断为SLE,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高达94%。表2.SLE风险概率指数的简单评分系统版本将该模型应用于临床怀疑患有SLE的患者。如果存在(曾经存在)且无法用其他原因(例如药物作用、感染、恶性疾病、其他更可能的疾病)解释,则对每个特征进行计数。3.2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手机应用Arnaud教授引用湘雅二医院吴海竞教授团队的研究,展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手机平台可以简化复杂疾病的诊断,辅助识别皮肤型红斑狼疮的不同亚型。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开发了一个在线系统,举办一场医生和卷积神经网络(CNN)模型诊断皮肤病的比赛。共有688名执业医生参加了这场比赛,系统共收集并验证了7459个诊断。研究结果发现:CNN模型的诊断准确率与参与的皮肤病学教授或副教授相当(70.39%对比69.20±16.68%),并且表现优于其他皮肤科医生和非皮肤科医生。考虑到在线比赛中医生可利用的病史信息,还单独列出了使用病史的准确率结果。在有病史信息的情况下,教授或副教授的准确率与CNN模型相当(68.89±19.19%对比71.56%)。Arnaud教授指出,目前全球仍然有部分地区由于缺乏检查设备,患者进行ANA检查非常困难,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一定程度的弥补检查设备不足造成的漏诊、误诊。并且除此之外,这些技术在分辨皮肤图像,辅助诊断是否为黑色素瘤、乳腺癌等疾病时也具备优势。二、SLE的治疗方案、策略和新型治疗方式近年来大家提的最多的,也是比较深入人心的就是狼疮的目标治疗(“treat-to-target”或“treattotarget”或“T2T”)。Arnaud教授总结了狼疮目标治疗6个亟待解决的问题:SLE的最佳治疗目标是什么?不同终点指标各有怎样的限制?SLE治疗中面临着哪些问题?为确定是否达标,检测频率应设定为多久?未达到治疗目标时应该怎么办?还需做哪些努力促进SLE患者达到治疗目标T2T?在本场演讲中,Arnaud教授结合近年来的研究探索了部分问题的答案。1、DORIS缓解最新EULAR建议(2023年更新)明确SLE的治疗目标:达到缓解(Remission),改善患者预后。缓解被定义为较低的损伤累积风险、较低的心血管事件风险、较低的死亡风险、更高的生活质量、预防疾病发作、更高的停用糖皮质激素的机会。表3.DORIS缓解DORIS缓解是一个复合标准,既考虑了疾病活动度,又考虑了治疗状态,尽管考虑全面,仍然不是理想的疾病缓解评价标准。安媛教授指出部分存在争议的问题:cSLEDAI=0时是否满足人们对缓解的要求?血清学指标活跃的群体我们应该给予怎样的关注?PGA是医生对患者疾病活动程度的主观评分,如何控制主观偏倚?激素治疗量是否可以进一步降低?停用激素后的药物选择及各自治疗远期安全性如何?这些都仍待考虑。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尽管提出“缓解”这个概念,临床治疗过程中会发现部分患者无法达到前面提到的缓解标准。对于这部分患者,有学者提出狼疮低疾病活动状态(LLDAS)这个概念。2、狼疮低疾病活动状态(LLDAS)安媛教授解释,LLDAS是一种远期预后较好的疾病维持状态,下表将缓解与SLE低疾病活动状态进行了对比。表4.两种缓解定义的对比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共计纳入1707名患者,累积随访12689人次,每次随访评估患者是否达到LLDAS,统计分析患者器官累积损伤进展与LLDAS之间的关联。结果显示,达到LLDAS的SLE患者不仅复发风险明显降低,累积器官损害风险也减少,并且持续时间越长,累积损害风险越少。LLDAS是否可以被认为是完美的缓解状态呢?Arnaud教授明确否认了这个观点,并强调LLDAS是一个过渡状态,这个状态允许患者每天最多接受7.5mg泼尼松,但是长远来看,这个剂量仍然太大了,未来仍需继续探索理想的临床治愈状态与更加合适的观察指标。3、SLE的治疗药物明确了当前的治疗目标后,使用哪些药物可以达到这些目标呢?自1948年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SLE之后,不断有新药物加入应用,包括环磷酰胺、羟氯喹、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环孢素、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利妥昔单抗、贝利木单抗、伏罗孢素、阿尼鲁单抗等药物。Arnaud教授此次重点讲解两个比较重要的药物,一个是激素,另一个是羟氯喹。■3.1糖皮质激素基于器官受累的类型和严重程度,2023年EULAR建议:必要时,糖皮质激素的剂量根据器官受累的类型和严重程度进行调整(2b/C),并应减少至维持剂量≤5mg/天(强的松当量)(2a/B),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停药;对于中度至重度疾病的患者,可以考虑静脉注射甲泼尼龙治疗(125-1000mg/天,持续1-3天)(3b/C)。安媛教授总结2023年指南对于糖皮质激素的给药剂量定义了下限与上限。下限为维持剂量≤5mg/天,上限则强调仅对于中重度SLE患者进行冲击治疗。近年来的研究结果支持对中重度SLE患者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研究中可以观察到较好的远期预后,特别是对狼疮肾炎患者的肾脏保护作用更为突出。同时Arnaud教授也提到激素冲击治疗的弊端为可能增加感染和死亡风险。考虑到目前尚无更好的替代治疗方案,应慎重把握激素冲击治疗,并且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最佳初始剂量为多少、激素减量速度为多少、合适的激素维持剂量、什么状态下停用激素易导致患者疾病复发等问题。■3.2羟氯喹(HCQ)羟氯喹被认为是SLE治疗的基石药物,但长期使用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最主要的是视网膜毒性,可能导致极少数患者不可逆的视力损害。LaurentArnaud教授指出,现在有证据表明需要平衡HCQ的给药剂量:当给予HCQ>5mg/kg/天时,视网膜毒性的风险翻倍;当给予HCQ≤5mg/kg/天时,SLE复发风险增加。于是人们在羟氯喹血液浓度与SLE活动度之间展开了许多研究。研究发现当HCQ血液浓度处于最低为750ng/mL,最高为1200-1300ng/mL这个区间时,可降低活动性SLE的风险并预防病情发作。此外,当SLE病情得到控制时,是否应该停药呢?今年有很多关于羟氯喹在SLE治疗中断的研究,Arnaud教授对这些研究进行总结:当SLE处于(短期)缓解期时,不应该停用HCQ。■3.3其他药物安媛教授此处简单概括,除了前面提到的激素、羟氯喹之外,临床上越来越积极地给病人应用免疫制剂或者生物制剂。2023年EULAR的指南,治疗方案的变化便体现了这种理念性的变革:不一定在一线治疗(羟氯喹±GCs)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失败时,才去联合生物制剂或者是启动生物制剂,要根据患者病情决定生物制剂和免疫抑制剂应用。无论是研究者还是患者都对SLE新型药物保有极大期待,但成功上市的生物制剂依然很少。有很多针对DC细胞、T细胞、B细胞、细胞内信号通路等发病机制的药物都失败了,目前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和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已批准Belimumab、Voclosporin治疗狼疮肾炎,批准Anifrolumab治疗SLE。但是,失败乃成功之母。Arnaud教授汇总了一些已注册的、用于治疗SLE的生物制剂的Ⅱ期和Ⅲ期临床试验,相信未来五年该还会有更多靶向药物上市。表5.关于狼疮的Ⅲ期临床试验表6.关于狼疮的Ⅱ期临床试验■3.4细胞治疗2022年一篇发表于Nature的文章使用CAR-T疗法治疗5位中重度难治性SLE患者,3个月后根据DORIS标准达到了缓解,SLEDAI中位数评分为0,并且在CART细胞治疗后的更长时间随访(中位数为8月,范围12月)期间,患者维持了无药物缓解状态。这些数据表明,CAR-T细胞治疗SLE既可行、耐受性好,又非常有效。三、SLE的异质性与生物标志物随访SLE患者时,研究者经常会发现患者毫无征兆地疾病复发,这提示狼疮病人与疾病诊断、监测疾病活动度、治疗反应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仍然欠缺。1、传统的生物标志物近年来,AndreaFava团队对狼疮尿液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发现它们(下图蓝色圈内)比单纯的蛋白尿能够更好的预测狼疮肾炎未来一年内的治疗反应。安媛教授点评新型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在临床领域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热门的研究,这些肾内免疫活动的生物标志物未来有望作为诊断狼疮性肾炎和指导治疗的非侵入性工具。图3.治疗3个月后这些生物标志物(蓝圈内)的下降比蛋白尿(标准治疗方法)更能预测1年的反应Arnaud教授对此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在实验室研究的基础上,可以和传统检测疾病活动度的方式譬如说重复肾穿刺活检进行结合,这样的评估或许对患者整体疾病活动度的判断有更加全新全面的理解。2、数字生物标志物数字生物标志物是一个新兴概念,例如使用可穿戴设备、连接手表、电话等信息工具,基于我们日常生活中记录的数据,可以早期预测SLE发作,并决定哪些患者应该得到额外的关注。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研究给予更多可靠的建议。四、SLE的妊娠管理正如文章开头提到的流行病学现状,SLE主要的患病人群还是青年女性,其中妊娠期女性患者是研究者格外关注的特殊人群,她们的产科并发症很高。一项韩国数据库提供了SLE女性围产期结局,相比于正常人群,前者流产风险为1.3倍、宫内发育迟缓风险为4.65倍、先兆子痫/子痫风险为3.43倍。出于对SLE妊娠管理的高度重视,人们展开了许多研究。近期一项研究提示监测SLE妊娠患者的羟氯喹血药浓度>500ng/ml时,妊娠期间疾病复发风险及不良妊娠结局都更低。五、SLE的整体治疗改善预后SLE的管理过程非常复杂,如何改善预后不完全是个医学问题。2023年EULAR发布了非药物方法管理SLE的相关建议。今年Arnaud教授所在的研究团队刚刚发表了SLE患者的身体活动和锻炼建议,这篇文章提示了体育锻炼对SLE患者的积极意义。表7.2023年EULAR:SLE非药物治疗的建议表8.针对SLE患者身体活动和锻炼的建议声明除了指南之外,现在还有许多计算机信息平台为患者提供帮助。例如,欧洲罕见疾病参考网络(EuropeanReferenceNetworks,ERNs)支持并发起的ERNReconnect交流平台上有一个临床患者管理系统,患者可以在其中提交紧急病例,并从欧洲各地的专家那里获得即时反馈。LupusEurope患者协会正在开发一个基于ChatGPT轻微修改版本的多语言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LUPUSGPT,它能够以经过验证的方式理解和回答患者的问题,给予患者高质量信息,该工具将于2024年7月1日正式推出!安媛教授认为这些辅助治疗手段对于患者疾病监控、随访、远期预后非常有益。最后本场演讲的主讲人Arnaud教授今年刚刚在TheLancet撰写了他最新的综述,其中许多观点与本场讲座内容紧密联系,欢迎各位读者交流学习,为改善SLE的护理而共同努力!
盛景祖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7月12日 32 0 1 -
生物制剂在SLE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亮点在何处?
随着越来越多的生物制剂获批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治疗,如何合理、有效且安全地用药成为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近期,由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联合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风湿免疫学专委会SLE学组,邀请来自全国20个省市及自治区共34名风湿免疫科专家和1名肾内风湿科专家共同制定的《生物制剂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以下简称共识)发布[1]。该共识针对生物制剂的适用人群、使用时机、疗效评估、安全用药等10个临床应用问题提出推荐意见,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推动生物制剂在临床中的规范合理应用。本文针对该共识重点推荐内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敬请参考阅览。生物制剂崭露头角如何选择为SLE患者保驾护航随着诊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SLE患者5年生存率已达94%,然而标化死亡率仍显著高于普通人群,临床存在疾病缓解率低、复发率高、药物不良反应导致器官损伤等诸多问题,给患者个人和社会带来严重负担。此外,SLE患者,尤其是年轻女性患者,对外貌、生育和生活质量也有更高需求,为疾病的长期规范化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1]。生物制剂为SLE治疗提供了新手段。目前,国内批准用于治疗SLE的生物制剂包括贝利尤单抗和泰它西普,而利妥昔单抗在国内尚未获批SLE适应症(具体见表1)。B细胞免疫是SLE的核心发病机制,靶向B细胞的治疗已成为广泛研究的治疗方向。靶向B细胞CD20的利妥昔单抗最早获批用于治疗淋巴瘤,其针对SLE和LN治疗的两项临床试验未达主要终点,因此未获得SLE适应症。贝利尤单抗是针对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的单靶点抑制剂,通过阻断BLyS可阻止未成熟B细胞的发育和成熟[2-3],一项52周III期临床试验的结果显示,在标准治疗基础之上,贝利尤单抗治疗SLE患者的SRI-4应答率为43.2%,安慰剂组33.5%(p=0.017)[4]。泰它西普作为全球首个获批用于治疗SLE的“双靶点”生物制剂,除抑制BLyS外,还可阻断APRIL,以抑制成熟B细胞向浆细胞分化,减少自身抗体的释放,从而延缓疾病进展、减少复发[3]。III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在治疗52周时,泰它西普组的SRI-4应答率为82.6%,明显高于安慰剂组的38.1%(p<0.001),且这一显著差异从用药第4周开始就已经存在,并持续至第52周。此外,泰它西普组的免疫学指标也显著改善。总体而言,泰它西普在治疗SLE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5]。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儿童SLE患者,泰它西普亦显示出较为理想的有效性。在我国一项纳入15例5~18岁激素不耐受的难治性SLE患儿的研究中,泰它西普治疗5~26周的SRI-4应答率为66.7%,12例患者泼尼松用量自40mg/d减至17.5mg/d,无严重不良事件[6]。把握三大关键原则助力生物制剂规范化应用生物制剂有助于控制疾病活动,减少激素用量,较常规治疗更有利于实现达标治疗,同时可改善血清学指标、降低复发风险、延缓器官损伤进展[7]。为了给SLE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结局,如何规范化使用生物制剂是确保患者安全有效治疗的关键。生物制剂治疗SLE的目标是尽早实现疾病缓解(DORIS)或狼疮低疾病活动状态(LLDAS),同时减少复发,最大程度降低药物不良反应,从而减少器官损伤累积,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确保SLE患者的用药安全性是实现治疗目标的前提,因此,在患者启用生物制剂前,共识建议应仔细询问患者既往病史并详细筛查结核病、乙型及丙型病毒型肝炎、带状疱疹、艾滋病和机会性感染等情况,避免在严重活动性感染和免疫力严重受损的患者中使用,对存在慢性感染或反复性感染史的患者应充分权衡风险和获益后谨慎使用[1]。对于羟氯喹(单药或联合激素)治疗仍有疾病活动或复发的SLE患者或不能将激素减至维持剂量,例如≤泼尼松5mg/d的患者,共识建议可考虑联合生物制剂治疗。具体方案联合方案需根据患者的疾病活动度、受累器官、药物特性、生育要求、价格等综合考量。羟氯喹作为治疗SLE的基础用药,如无禁忌建议长期使用。激素方案通常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并调整,在可行的情况下应考虑尽可能减量并停用。免疫抑制剂则根据其疗效优势适用于不同患者类型,具体应结合疗效和安全性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免疫抑制剂。共识对于启用生物制剂后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减量策略给了明确建议,指出在疾病控制稳定的情况下,以“先快后慢”为原则,在6~12个月内减量激素至泼尼松≤5mg/d,之后应避免3个月内快速减停。持续处于LLDAS或缓解的患者,应逐步减少药物治疗,先考虑减停激素,再考虑减停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减量期间应对患者病情密切监测、谨防复发[1]。在生物制剂使用的过程中,还需注意疗效和安全性评估。具体来说,对于使用泰它西普或贝利尤单抗治疗的患者需在1~3个月进行疗效评估,然后每3个月进行1次,治疗后第6~12个月进行全面疗效评估,如无改善,可考虑停药。治疗后达到临床缓解LLDAS的患者,可以每3~6个月进行全面的疗效评估。且在治疗期间,治疗期间严密监测感染、输液/注射反应等,高度警惕潜在的不良反应、必要时提前预防并积极应对[1]。总结《生物制剂在SLE治疗中的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的发布推动了生物制剂在临床中的规范合理应用。该共识从适用人群、使用时机、疗效评估、安全用药等关键问题做出指导,且提供了深入且符合中国患者特征的用药策略。对于经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不佳、不耐受或复发的SLE患者,共识建议可考虑联合生物制剂治疗。在疾病控制稳定的情况下,激素逐渐减量至泼尼松≤5mg/d。持续处于LLDAS或缓解的患者,先考虑减停激素,再考虑减停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
盛景祖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6月18日 24 0 1 -
医生,我的干燥综合征会变成红斑狼疮吗?
在临床诊疗中,干燥综合征患者经常会问:“医生,我的干燥综合征会变成红斑狼疮吗?”确实,干燥综合征和系统性红斑狼疮常被称为“姐妹病”,它们之间存在许多相似之处,甚至可能相互影响,小部分干燥综合征患者有可能发展成为系统性红斑狼疮,而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也可能出现继发性干燥综合征。然而,这两种疾病仍然是截然不同的。总体来看,干燥综合征的症状相对较轻,主要表现为唾液腺和泪腺功能减退,导致口腔和眼睛等部位的干燥症状,具有SSA、SSB抗体的阳性。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多个系统和器官的累及更加常见,病情也相对更重,患者常见典型的皮疹、肾脏病变等症状,具有dsDNA、Sm等特异性抗体。与干燥综合征相比,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理更加复杂,多数患者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来控制病情。诊断时,系统性红斑狼疮更需要综合考虑全身表现,而干燥综合征的诊断更着重于唾液腺和泪腺的表现。通常,医生在诊断干燥综合征时会常规筛查系统性红斑狼疮,因此,如果医生并未诊断你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就不必过分担心,做好定期随访即可。
薛鸾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6月16日 149 0 0
相关科普号
孔祥民医生的科普号
孔祥民 副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济宁医院
风湿病科
160粉丝5.7万阅读
叶志中医生的科普号
叶志中 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
风湿免疫科
88粉丝15.9万阅读
徐德宇医生的科普号
徐德宇 主任医师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肾内科
189粉丝6万阅读
-
推荐热度5.0郑少玲 主任医师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 风湿免疫科
红斑狼疮 28票
强直性脊柱炎 26票
白塞氏病 21票
擅长:从事临床工作20年,研究方向为儿童痛风与白塞病的临床与机制研究;擅长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新生儿狼疮、白塞病、痛风、成人斯蒂尔病、皮肌炎、硬皮病、血管炎等常见风湿病及罕见自身炎症性疾病的诊疗;对反复发热、口腔溃疡、顽固性皮疹的鉴别诊断有丰富经验。 -
推荐热度5.0王鸣军 主任医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风湿免疫科
痛风 59票
类风湿性关节炎 38票
强直性脊柱炎 34票
擅长:擅长对各种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硬皮病、多肌炎、皮肌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等)、各种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痛风等)、各类血管炎、自身免疫性肝病、骨质疏松、成人斯蒂尔病等风湿免疫性疾病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
推荐热度4.9王炎焱 主任医师北京电力医院 风湿免疫科
强直性脊柱炎 57票
抗磷脂综合征 45票
类风湿性关节炎 44票
擅长: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抗磷脂综合征、免疫性疾病导致的胎停、干燥综合征等疾病的诊治